1987年,43歲的任正非用2萬元創立華為,1992年華為營收首次1億,2002年營收過100億,2008年營收過1000億,2015年營收達到3950億。
2008年,華為業績首次挺近千億,達到1252億后,已經是千億巨頭的華為,卻一直沒有停止快速飆升步伐,仍在高速發展,逐漸走上國內通信老大,國際通信巨頭領軍行列,2013年成功登頂世界通信制造廠商第一。
2008—2015年,8年時間,華為營收仍然漲了3倍多(2010年營收1252億,2015年3950億,漲了315.49%),凈利潤漲了4倍多(從2010年78.億,2016年漲到360億,漲了461.5%)
2015年,華為營收3950億,相當于國內三大互聯網巨頭百度、阿里、騰訊營收之和(騰訊2015年全年收入1028.63億元,阿里巴巴1011億元,百度663.82億元,BAT加起來為2703.45億元),而華為2015年的營收3950億元,比BAT足足多了1246.55億元。
雖然華為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的領軍、世界級的巨頭公司之一,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華為與蘋果還有一定距離。
2015年蘋果營收2337億美元(超過1.5萬億人民幣),凈利潤534億美元(約3486億人民幣)。以蘋果2015年的業績將毫無懸念的獲得全球最賺錢公司桂冠,位列全球第一。
蘋果的營收是華為的3.8倍,凈利潤近10倍。
當然,以蘋果標準來衡量,有點過高(如同不能以華為的標準要求中國企業一樣,都屬于超級巨頭),目前,全球能達到蘋果賺錢能力的的企業沒幾個。
也正是意識到這種差距,華為硅谷的半導體和芯片研究,西雅圖的軟件研究,日本橫濱的器件研究,歐洲和俄羅斯的數學與軟件算法研究,加上中國整機和能力。
正是因為對產業深度的理解,以及產業鏈資源的深度整合、技術深層次的發力,成就了華為手機近兩年的驚人業績,也注定了華為手機的傳奇。
而4月份,網上引起風靡關注的“72歲高齡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沒有隨從、也沒有專車,傍晚獨自在機場排隊等出租車”照片,瞬間在社交網絡被刷屏。
此外,華為還在準備著其他諸多相關科技人才、商業人才(如原蘋果公司創意總監、研發設計師Abigail Sarah Brody、前諾基亞中國區總裁、諾基亞昔日中國市場奇跡的操盤手趙科林等)的儲備。
?
華為的故事可以講上幾天幾夜。這位如今的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制造商,在智能手機領域再次譜寫了從名不見經傳到蜚聲海外的傳奇。對于這個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有實力向三星發起專利之戰的國產品牌,我們的關注自然更多一些。華為沒有“布斯”,卻從不缺乏野心,帶著這份野心之下的好奇,我們嘗試從用戶側解答華為與穩居頭把交椅的蘋果間,還有多少距離。
?
無論從目前手機市場占有率,還是用戶預期購買的下個手機上看,蘋果都依然穩居第一的位置,華為位居第二。但是與去年同期數據對比,華為在兩指標上的增長更為搶眼,遠超蘋果。
?
當前的蘋果用戶中,下一款手機仍選擇蘋果的比例高達77%。華為在相同指標上的表現為59%,盡管遠低于蘋果,卻超越小米,成為安卓品牌手機中的最高值。
?
此外,通過分析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七位的手機品牌用戶所期望的下一個手機,我們發現,除了自身品牌占比最高,排名二、三位的均是蘋果和華為,呈現出收割的態勢,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華為在國內用戶心中的地位。
?
華為:男性、年長人群、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
蘋果:女性、一二線用戶、企業管理者,普通職員
?
蘋果更受女性青睞。
?
蘋果與華為的用戶年齡較抽樣總體更年長。其中,蘋果主要用戶群為80后、90后。華為用戶群年齡更大,60后、70后、80后用戶比例高于抽樣總體。
?
蘋果在一二線城市滲透率高于華為,而華為各線城市用戶的構成與抽樣總體接近,表明華為在各線城市滲透率相當。
?
華為和蘋果用戶群收入較抽樣總體更高。蘋果用戶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用戶占比顯著高于華為。
?
學生使用華為、蘋果手機的比例偏低。蘋果更受普通職員和企業管理者青睞,華為更受專業技術人員、政府/機關干部/公務員青睞。
?
通過下一個購買的手機品牌和購買手機看重因素的對應分析發現,蘋果和華為的潛在用戶(下一個手機選擇蘋果/華為)所看重的因素有非常大的區別,兩個手機品牌所滿足的需求重合度較低。
相對而言,蘋果更看重品牌、新功能、外觀和屏幕分辨率,更不看重雙卡雙待和價格。華為更看重待機時長、雙卡雙待和處理器性能,更不看重新功能和外觀。(對應分析圖詳見附錄。)
?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盡管勢頭強勁,但華為與蘋果至今仍未正面交鋒,兩大品牌的口碑與認可來自差異化市場。華為趕超蘋果,仍需厚積薄發。
管理學大濕結合相關文章報道以及節選《CDC2016手機深度報告》整合而成